赵汝平在涝利海湿地进行观测(图片由赵汝平提供)
内蒙古晨报速闻新闻记者:郝琴 张乐
12 月的寒风,如刀割般吹在他们脸上。湿地旁那一串串脚印,是他们坚守的印记。年复一年的执着,他们倾尽心血,只为家乡那片湿地更加美丽富饶。岁月在他们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,却也让生机与绿色永驻湿地。一位护林员曾言:“即便只有我一人守护这片湿地,我亦不感孤独。眼见生态渐趋佳境,一路风景如画,有它们伴我巡护,足矣。”
生态护林员:只为绘就家乡盛景
“2019 年,我有幸成为一名生态护林员,负责涝利海湿地的巡查工作。这里是我生活的地方,我对它的一草一木都了如指掌。每日巡查已成为我的习惯,风雨无阻,候鸟迁徙季更是重中之重。每年春秋两季,大量候鸟途经此地,157.33 公顷的湿地需要仔细巡视,时刻警惕,防止有人伤害这些远方来客。”乌兰察布市兴和县生态护林员亢燕飞说到,眼神中满是坚定与热爱。
涝利海湿地(图片由赵汝平提供)
对亢燕飞而言,每年夏季的溽暑与冬季的严寒,皆是严峻考验。平日里,他骑着小三轮穿梭于湿地,可一旦遭遇雨雪,三轮车便无法前行,他只能徒步巡查。夏日雨水浸湿鞋袜,冬日寒霜冻伤双手,这般艰辛,他却视作平常。在他心中,这不过是职责所在,算不得真正的困难。“通常巡查一圈约需两个小时,若天气恶劣,则需耗费半天。但只要能护得候鸟周全,守好湿地生态,这些付出皆不足为道。况且,生态环境改善了,家中庄稼收成亦会受益。”亢燕飞微笑着说到。在他眼中,自己所做之事虽平凡微小,但只要能为守护这片土地的生态贡献力量,只要能为筑牢北疆绿色生态屏障添砖加瓦,便心满意足了。
生态之路:爆火前夕的执着努力
“自 2018 年兴和县湿地野生动植物保护中心成立,便大力强化生态保护宣传,提升周边村民的保护意识,全力守护这片共同的家园。而我自 1998 年投身工作起,便扎根于生态保护领域,直至 2022 年,踏入兴和县林草局湿地中心后,开始全力投入对涝利海生态现状的调研,聚焦于涝利海的生态修复。”兴和县林草局湿地中心主任赵汝平介绍到。尽管面临专业监测设备匮乏、管理人员地处偏远、管理不便等诸多困境,他们依旧给涝利海湿地带来了显著转变。自 2022 年起,涝利海累计修复退化草原达 1 万亩,绿化造林 1500 亩,实施通道绿化 141.7 亩,涝利海的生态环境焕然一新。
赵汝平与同事在涝利海湿地拍到的赤狐(图片由赵汝平提供)
“我深知涝利海如今已备受瞩目。面对这份关注,我们期望能在严守湿地生态红线的前提下,充分且合理地挖掘涝利海湿地及其资源的潜力。”赵汝平语重心长地表示。涝利海湿地总面积 157.33 公顷,其主水面呈椭圆形天然湖泊,湖东是林地与农田,南面清泉潺潺,西面是由沼泽与湿地交织而成的草滩,北面则是辽阔的天然牧场。这般如诗如画的景致,理应被更多人领略。秉持着合理开发利用的理念,涝利海湿地充分释放资源优势,将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,造福周边村民,助力乡村振兴,同时也吸引着更多人走进涝利海,感受其独特的生态魅力。
亢燕飞与赵汝平是无数个生态守护者的缩影,他们一步一个脚印,年复一年地砥砺前行。在祖国北疆的广袤土地上,每一寸绿色的坚守与拓展,都凝聚着无数奋斗者的心血与汗水。平凡而伟大的他们义无反顾投身其中,为了自己的家园,更为了筑牢祖国北疆绿色生态屏障这一崇高使命。